文化杂谈 | 美食电影为何能摘戛纳“最佳导演” 今亮点
第76届戛纳电影节在5月28日凌晨落下帷幕,越南裔导演陈英雄凭借美食爱情电影《多丹·布法内的欲望》(又名《法式火锅》)获得“最佳导演”。食物是主题,推动着故事发展。对于此奖,有人说“意想不到,却也在情理之中”。其实,与美食有关的电影,切入点虽然都是美食,但将“食物”融入到电影叙事,那些我们生活中看似平凡的食物,以及与饮食有关的事物,也就有了象征和隐喻意义。作为人之大欲,美食往往伴随着或悲或喜充满人情味的故事,或是曲折婉转的心路历程,更具普世性,而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陈英雄导演擅长以美食讲述世间人情。30年前他的《青木瓜之味》摘得了戛纳“金摄影机奖”,影片诗意地讲述了少女梅的成长故事。青木瓜是越南最常见也最普通的菜品,木瓜从青涩到成熟,味道也从苦涩慢慢转为甘甜,对应着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成长变化。
这次电影《多丹·布法内的欲望》被称为“戛纳电影节最令人享受的一部”,故事聚焦于19世纪末的法国美食家和厨师,他们合作了20年,他设计菜肴,她在厨房烹饪。电影有一段长达40分钟的烹饪戏,他们在乡村厨房里为朋友们准备丰盛晚餐,小牛肉里脊、小龙虾、浸泡在白葡萄酒中的比目鱼、闪闪发光的巨型蛋液卷等等,馋哭观众。然而两位主角彼此相爱,但也许他们更爱食物。至少,他们很难将两者区分开来。女主角病逝后,男主角伤心痛苦,开始物色新厨师。美食最终承载的叙事意义,或许是为了澄清“爱情故事”这个词。有人说,“人不能在40岁之前成为真正的美食家”,导演的这道“法式火锅”或许也需要时间去品。
(资料图片)
一般来说,美食电影在视觉表达上围绕美味佳肴及其制作过程的展示,无疑可以视作是一种“奇观”,通过特写镜头、快速剪辑等电影语言的表达,使得原本熟悉的食材与饮食行为在灯光的衬托下产生一种新奇和“陌生化”表现,吸引观众沉浸其中。另外,食物,除了承载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功能之外,往往也被巧妙地描述为分享、家庭和友谊等隐喻。
获得198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长片奖的丹麦电影《巴贝特之宴》,电影三分之一以上在呈现法国餐厅名厨巴贝特准备食材和烹调的段落,上菜顺序和酒品搭配也展现了法国人精致考究的风格,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了美食对于人的影响;曾入围奥斯卡的《朱莉与朱莉娅》,讲述两个女人平凡的生活因为诱人的法式美食而变得彻底不同,同时也有大量女主角钻研厨艺的场景;日本电影《寿司之神》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制作寿司的电影,更是一个关于对完美所不懈追求的故事。其他美食类口碑佳作还有《浓情巧克力》《小森林》《爱丽舍宫的女大厨》《落魄大厨》《燃情主厨》《深夜食堂》《食神》《饮食男女》《满汉全席》《杯酒人生》等等。在杯盘碟盏间,悲欢离合和世间万象也像是蘸了调料一般,品得出味道。
食物可以是叙事的一部分,它所出现的“厨房”和“餐桌”这两个看似普通的电影空间,在“美食电影”中却具有重要的叙事功能,在中国多部口碑佳作中也有体现。
拿今年春节档电影《无名》来说,其导演程耳就相当爱拍吃饭戏,他认为,吃饭的戏份拍好了,电影的生动感就扑面而来。吃饭中的细节也直接参与到电影叙事中。 《无名》多场吃饭戏都蕴含重要线索,暗示故事走向。 比如王一博饰演的叶秘书和王传君饰演的王队长一起吃早饭的戏,两人边吃边聊,看似随意,但处处透着玄机;再比如王队长和叶秘书分别吃过醉虾,其蕴含的隐喻却不同。程耳上一部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中吃饭戏更多,有数场大圆桌吃饭、单人喝粥、做日料等戏份,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再往前,电影《还是觉得你最好》吃饭戏也很多,但每一餐都不一样。第一场是过生日吃火锅,吃火锅不仅要涮完菜才能离席,还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悬疑惊悚片《秘密访客》则借菜肴来解构片中“家人”的复杂,比如蒸鹰鲳,端上桌时要将鱼头转向男主人,家庭中的父权结构无疑,还有八宝鸭,有藏着秘密的寓意,要用西式刀叉分食,也有“刀光剑影”之意。
饮食文化是大众文化中的一部分,“吃什么”、“怎么吃”、“为什么吃”,是大家每天的问题。而且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食物总是和情感牵绊在一起,端午节缅怀先人吃粽子,中秋节思念亲人吃月饼,春节阖家团圆吃饺子和汤圆。饮食自身和饮食行为就包含了许多抽象和具象符号,因此美食在电影这个表意空间中,不仅承担了叙事功能,还建构起人类七情六欲的隐喻文本和象征场域,日渐成为当下诸多影视作品关注与表达的焦点。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郭凤